導讀: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經濟強大韌性的重要體現。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中小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與所處環境優劣息息相關。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及有關文件要求,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在上一年試評估工作基礎上,開展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工作,形成評估報告,并于2021年3月30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全國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論壇上發布,有關情況如下:
一、評估工作情況
本次評估選取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27個省會城市,共計36個典型城市作為評估對象,以上一年度(2019年)統計數據為基礎,由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
一是圍繞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痛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及評估重點。對標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圍繞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外部環境因素及面臨的主要痛點難點問題,對評估指標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并邀請全國人大、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研提意見,從“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5個維度構建了5個一級指標,確定了21個二級指標和36個三級指標。
二是建立多維度數據獲取渠道,確保數據客觀真實。本次評估數據主要來自5個方面,包括:地方政府部門填報,企業網上調查,實地調研及第三方穿行測試,公開統計數據,政府網站、媒體及權威機構獲取數據資料(注:企業調查、調研及穿行測試等以2020年當年情況為基礎)。期間,由第三方機構累計對2.6萬家企業開展網上問卷調查、檢索400余個相關政府網站計40萬條信息、撥打投訴電話及發送測試郵件300余次、赴20個城市實地調研、與600多家企業座談交流,獲取了大量客觀詳實數據。
三是增加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中小企業政策獲得感的評估評價。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沖擊影響,本次評估在采集分析2019年客觀數據基礎上,聚焦當下實際,通過在問卷調查中增加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疫情以來出臺政策企業感受度的分析,了解企業復蘇情況和政策獲得感。
二、評估主要結論
(一)總體情況
總體來看,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發揮了積極作用,大部分城市發展環境較上年呈現不同程度的優化,但不同區域、城市和指標之間的差異仍較為明顯。上海、深圳、南京、廣州、北京、杭州、廈門、成都、天津、寧波位居前十(圖1)。此外,結合實地調研和企業調查等情況反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較大沖擊挑戰,但隨著中央及地方各項扶持政策出臺和國內疫情防控有力保障,大部分地區經濟運行企穩,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向好的整體趨勢未變。
(二)參評城市發展環境主要特征
一是各地發展環境形成4個梯隊結構特征,區域間呈現明顯降序分布。
一方面,36個城市綜合得分和各項一級指標得分均形成鮮明的4個梯隊結構,不同梯隊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分數差異(圖2)。其中,對比2019年度試評估結果,第一和第四梯隊城市穩定性較高;
另一方面,各區域間綜合得分均值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階梯降序分布(圖3)。從具體排名看,前10位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東部,而后10位的城市主要來自西部(5個)和東北(2個)。同時,西部12個城市間發展環境差距較大,成都、西安總體表現較好,其他多個城市排名靠后,發展環境不均衡的矛盾較為突出。
二是各項環境在城市間表現存在差異,融資環境與發展環境的整體水平相關度最高。
從構成發展環境的5個一級指標平均得分來看,法治環境(0.7030分)和政策環境(0.5934分)得分較高,顯示各城市間整體表現較為均衡,排名靠前和排名靠后的城市之間差距相對較小;而融資環境(0.3889分)、創新環境(0.4014分)和市場環境(0.4951分)得分較低,顯示各城市間整體表現差距較大。從不同區域指標平均得分也可以看出,與東部地區城市相比,其他地區在融資環境、創新環境、市場環境方面存在明顯差距,有較多短板和不足(圖4);
此外,各項一級指標與綜合得分的相關系數顯示,融資環境的好壞對發展環境總體水平影響程度最高。反映了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各項融資支持政策有效落地、提高融資便利度降低融資成本等措施,對于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具有直接和明顯的意義。
三是城市內部各項環境指標均衡度不一,頭部城市發展優勢較為突出。排名第一、二位的上海、深圳,以及第三、四位的南京、廣州,在全部5項一級指標排名中,各有4項和3項一級指標位居前5,體現出強勁的綜合實力。而北京、杭州兩市則分別憑借在創新及政策環境、市場及融資環境上的突出表現躋身綜合排名前列。排名靠后的城市各項環境表現相對較差,其中部分城市由于在創新環境、市場環境等個別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影響了城市的整體表現。
四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與人口密度和城鎮化水平密切相關。綜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9個位于“胡煥庸線”東南方向,其共同特點是人口密度較大、城鎮化水平較高、有較好的經濟金融基礎,中小企業的數量和質量普遍較高。而位于“胡煥庸線”西北方向的城市,創新能力和投入相對不足,中小企業不論從數量還是發展質量,與經濟發達城市相比都有著較大差距(圖5)。
五是部分領域發展環境較上年得到明顯改善。如,政務服務便捷度明顯提升,開辦企業時間大幅壓縮,由試評估時平均6.3天減少至4.9天;支持中小企業的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如試評估時4個尚未建立促進中小企業工作領導機制的城市,已先后成立領導小組并開展相關的協調工作;政策性融資擔保作用持續發揮,各城市擔保額由上年的平均43.27億元上升至62.73億元。
(三)各項一級指標評價情況
1. 市場環境評價結果
市場環境由市場準入、要素保障、政務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5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構成。結果顯示,深圳、南京、杭州、廣州和上海排名居前5位,排名6-10位的城市分別是寧波、青島、合肥、廈門和成都。
2. 法治環境評價結果
法治環境由權益救濟、行政執法、司法保護3個二級指標、5個三級指標構成。結果顯示,南京、福州、廣州、廈門和天津居前5位,排名6-10位的城市分別是長沙、深圳、長春、杭州和成都。
3. 融資環境評價結果
融資環境由貸款獲得、信用與擔保、創業投資、融資滿意度4個二級指標、6個三級指標構成。結果顯示,上海、南京、深圳、杭州和廈門排名居前5位,排名6-10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寧波、成都、濟南和長沙。
4. 創新環境評價結果
創新環境由創新載體、人力資源、創新投入、成果產出4個二級指標、10個三級指標構成。結果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西安排名居前5位,排名6-10位的城市分別是廣州、杭州、武漢、南京和成都。
5. 政策環境評價結果
政策環境由組織領導、財政支持、服務促進、企業培育、政策落實5個二級指標、6個三級指標構成。結果顯示,廣州、北京、上海、合肥和深圳排名居前5位,排名6-10位的城市分別是昆明、成都、寧波、南京、天津。
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得分排名情況
三、疫情期間支持政策發揮作用情況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及時精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問卷調查及實地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稅收優惠、降電價和運輸費用減免等政策受惠面最廣,社保減免和緩繳五險一金政策含金量最高,穩崗補貼和運行保障措施最暖心,財政支持政策撬動引領作用最大,普遍表示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政策的“真金白銀”,充分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這些政策措施對于加快企業復工復產、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積極作用。相對而言,企業對融資支持及房租減免等政策的獲得感有待加強。
四、各地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主要經驗做法
評估發現,各地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并借鑒,包括:一是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如,深圳市上線“i深圳”APP,全市70%以上法人事項實現掌上“秒批、秒辦”;銀川市企業開辦“只進一門、只對一窗、只交一套材料”,從辦理到辦結最快只需0.5天。二是加大企業訴求響應力度。如,寧波市建立“8718(幫企一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開辟投訴維權等4條熱線和市縣兩級平臺流轉協同辦理機制;天津市加強投訴舉報響應力度,采用紀檢、司法等手段,堵住資金管理漏洞,解決拖欠中小企業“舊賬”。三是創新融資服務手段。如,杭州市整合銀企融資供需、政務數據、商業數據等多渠道信息,針對外貿等行業中小企業推出純信用、免抵押、成本低的“杭信貸”產品;廈門市設立16億元“中小微企業增信基金”,為企業提供信用融資增信及風險補償。四是構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生態體系。如,長沙市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及產品創新,推動企業向細分領域單項冠軍企業發展;西安市打造以“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為一體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形成對接緊密的創業創新生態體系。五是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如,南京市每月舉辦“服務日早餐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與中小企業負責人共進早餐,現場問需于企、問計于企;廣州市建立市領導與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充分聽取企業對政策制定的意見建議,多條政策建議被納入到相關政策文件中。六是創新中小企業服務模式。如,上海市打造全國首創的電子政商綜合平臺,推動11個市級政府部門及16個區上云開設“旗艦店”,推出上萬項專業服務產品;南京市探索“政府投資、國企經營、專業化服務、準市場化運營”的運營新模式,打造江北新區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布局生命健康領域全鏈條服務,實現為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此外,評估過程中也發現,各地在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包括:1。促進中小企業工作機制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部分地方工作支持力度出現弱化;2。融資支持政策缺乏深入有效落實,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3。中小企業合法權益被侵害問題時有發生,權益保護力度仍需加強;4。商事制度改革仍需深化,部分措施尚未完全落地;5。一些隱性壁壘依然存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待完善;6。要素價格上漲過快,企業成本負擔仍然偏重;7。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創新投入力度有待提升;8。部分惠企減負政策可操作性不強,最后一公里還存在堵點,企業滿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