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數字產業化,強化信息技術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154.450, -1.45, -0.93%)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通常理解,數字產業化主要是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信息通信產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經所副所長何偉介紹,“十三五”期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展,我國數字產業化實力大幅提升。2019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規模達7.1萬億元,占GDP比重7.2%,同比增長11.1%。 具體來看,網絡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固定寬帶邁入千兆時代,5G建設加快推進;云服務、大數據服務、工業軟件保持較快增長,助力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以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服務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拉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展望“十四五”,數字產業化有望再上新臺階:從新技術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突破,與制造、能源、材料等領域的融合創新成果越來越豐富,將促進生產方式變革和生產效率提升;從新設施看,信息傳輸網絡加速向集感知、傳輸、連接、存儲、計算于一體的新型基礎設施演進;從新業態看,移動應用、小程序等多種產品形態相繼涌現,跨界融合正在提速。
“強基礎、重創新、促融合。”對進一步推動數字產業化,何偉提出了具體建議:夯實基礎方面,應適度超前推動5G和千兆光纖網絡部署,構建高速率、全覆蓋、智能化新一代信息網絡,大力發展提升數據中心、云平臺等應用基礎設施;技術創新方面,要加強前沿數字技術研發力度,通過增加國家專項研究經費投入,加快補足技術短板,形成自主可控的數字技術體系;融合應用方面,應堅持審慎包容監管原則,精準研判數字領域市場新需求,支持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
實現個性化定制、低成本制造,減少原材料、能源消耗
產業數字化,助力傳統制造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推進。2019年,產業數字化增加值規模達28.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全國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和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5.3%、25.3%和8.1%。 “對制造企業來說,產業數字化的好處有很多。比如,經過數字化改造,可實現個性化定制、低成本制造,客戶可實時提出需求,全程參與研發生產過程。此外,制造更精準還能減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徐佳賓分析了產業數字化的主要趨勢:一是向企業生產主要環節延伸,“通過將傳感器接入大量設備,企業可實時獲取生產和運營信息,提升生產過程管理的時效性、精準性,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向企業外部延伸,連接供應鏈、銷售鏈,提升全鏈條資源配置效率。
“推進產業數字化,中小企業是關鍵。”徐佳賓認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數字化程度較低,不少還難以負擔數字化轉型成本,“建議政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投資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對中小企業開放,幫助他們實現轉型。”
偏遠地區患者能遠程問診大城市醫生建設數字社會,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僅用一部手機,滿足衣食住行娛等需求已經成為現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熊鴻儒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社會建設取得了飛躍式發展:吃,可以線上點外賣;住,可以預約共享民宿;行,有網約車、定制公交、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就醫,有遠程診療、在線問診,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精準性大大提升。 熊鴻儒認為,大量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數字社會中涌現,很好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展望‘十四五’,新一代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將惠及更多人群,對促進教育公平、增加醫療供給、消除貧困、擴大就業等形成更有力的支撐。一些政府部門與企業就數字化公共服務達成多種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建設數字社會,前景值得期待。騰訊研究院研究成果顯示,我國數字經濟正加速發展,手機出貨量、網民數量保持世界第一,移動互聯網世界領先,多個省份正在推進數字化公共服務。 建設數字社會,也需各方共同努力。熊鴻儒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數字教育、醫療、扶貧、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繼續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引導其更有效地補足民生短板,推動數字社會相關產品和服務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也要通過推廣數字化公共服務、提升全民數字技能、降低數字技術的使用成本和門檻等措施,提高數字社會的普惠性。
“此外,要完善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信息保護制度,強化監管約束,讓數字社會更加安全、網民合法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熊鴻儒說。
企業、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建設數字政府,提升服務監管水平 近年來,重慶高新區積極打造全方位、全領域、全時空政務服務大廳,企業和市民可在這里辦理1200多項事項,240項事項實現“零材料提交”。其中,24小時自助服務區配置大量自助設備,讓政務服務全天不“打烊”。高新區還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窗口端、PC端、移動端、自助端多元化辦理,并引進金融、郵政等8家便民服務機構,延伸網點、幫辦代辦,打通了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綜辦”、24小時不“打烊”……2018年11月以來,重慶推出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渝快辦”,讓企業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 “97%的市級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最多跑一次’,許多事項‘一次都不用跑’,政務事項平均審批辦結用時從3年前的14.2天壓縮至現在的3.28天。”重慶市政府電子政務中心副主任李宗磊說,目前“渝快辦”注冊用戶超過1400萬,累計辦件量達1.3億余件。 “渝快辦”是近年來各地打造數字政府的一個縮影。所謂數字政府,是一種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創新行政管理、服務監管方式,實現政府效能優化提升的新型治理模式。打造數字政府,除推廣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秒批秒辦等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的措施外,還包括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監管”等手段提升監管效能。比如,近年來北京市就依托企業信用信息網建立了經營異常企業名錄,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市場監管風險進行有效研判,對失信企業進行跨部門信用聯合懲戒,讓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更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表示,近年來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聯合國發布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中,我國已從2018年的第六十五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四十五位,在線服務達到了全球評價‘非常高’的水平。” 如今,隨著政府數據資源共享積極推進,全國政務信息共享的“大動脈”逐步打通,各省級政務數據共享交互平臺陸續建成。“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有望讓數字政府更智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