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接納針對成年人使用的國貨化妝品的消費者占比在提升的同時,消費者對國貨嬰童化妝品的接受度永遠“差一口氣”。
今年5月份,一度堪稱我國兒童洗護第一品牌的青蛙王子敗退港股的消息,受到許多媒體關注。年年虧損、銷售數據被指注水、甚至還加入“信用黑名單”,卻是與之相關的報道均會提及的負面內容,作為一個難得國民認知度不輸進口產品的品牌,青蛙王子近幾年的經營過程實在令人唏噓。而與之相對的是,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嬰童護膚品市場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占比已經超過50%。
此外,消費者對國內外嬰童化妝品的接受度,從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內容中也能窺探一二。隨著近些年防曬理念的深入人心,尤其是消費理念本身就超前的90后、95后都開始成家立業養育孩子的時候,兒童防曬霜的測評也經常是不少美妝博主或測評博主提及的內容之一。但筆者發現,除了部分博主專門開辟一期內容對國貨產品之間進行比較外,大部分測評兒童防曬霜的視頻中,博主選用的產品幾乎是清一色的海外品牌,即便是選用了一兩個國產品牌,最后的評分也往往排在美、韓、日品牌后面。
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測評博主們準備向粉絲介紹“優質”“安全”的嬰童化妝品時,在購買樣品的階段就已經有意識的排除掉了國產品牌,甚至不會購買國產樣品放入測評視頻內。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一方面消費者對國產嬰童護膚品普遍存在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對產品成分的不了解,導致純粹依賴互聯網社交平臺上看似科學的評測。
比如強生作為海外品牌,在國內擁有不輸青蛙王子的國民度。相關調查顯示強生在國內嬰童護膚品市場占比超過青蛙王子。即便在海外,強生的產品同樣有過負面新聞纏身的階段,但是這并不影響消費者對強生品牌的信賴。除此之外,在上述提到的兒童防曬霜產品測評中,筆者發現同一個產品在不同博主之間的測評分數甚至會出現兩個極端。某個海外品牌的兒童防曬霜,在A博主的測評中上紅榜,在B博主的測評中就上黑榜,即便真的出現測評口碑一致的產品,在該產品的官方海外旗艦店評論區也不乏大量差評,甚至作為進口產品也沒有中文標示,而大部分購買的消費者并不認識外文包裝上關于產品成分的說明。
事實上針對嬰童護膚品的成分有具體介紹,在網絡上有非常多的公開文獻,但并不是每個消費者在為孩子購買一款護膚品前都有時間和精力查閱文獻,這也成了為什么看似專業的測評視頻會受歡迎的原因。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內并不像海外擁有絕對權威的非營利性民間測評機構。比如美國的EWG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組織,在給出市面上的某些兒童防曬霜評估結果前,會進行長期跟蹤調查,而EWG本身在美國也有過推動政府出臺相關法規的案例,足夠證明自身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但國內社交平臺上的測評視頻大多數都是商業性質的機構,測評儀器、視頻立場等都很大程度上影響結果的公正。
在多數消費者根本分不清產品成分好壞的情況下,很難說清楚國產嬰童護膚品究竟差在哪里,至少從絕大部分海外品牌的店鋪評價來看,海外產品并不代表絕對的“好”,國產品牌也不代表絕對的“差”,可國產品牌想要扭轉在消費者內心的認知還需要漫長的努力。如此來看,我們是否可以盡快出臺更細化更嚴謹的兒童化妝品監管條例,營造良好合規的市場環境;在沒有公正、權威的民間監測機構下,相關的政府權威部門是否能承擔起這項責任,建立針對適用中國兒童群體的產品數據庫,定期更新。對市面上國內外品牌的評測一視同仁,能讓消費者看到直觀的結果后買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