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上半年的超市貨架和電商平臺上的消殺用品,可謂“賣到瘋”。消費者在疫情“突襲”下,對消殺產品地購買也有些“饑不擇食”,而這樣的情況導致不少消費者甚至不明白如何選擇適合有效的消殺產品。
購買消殺產品 做功課的是少數
來自河北省滄州市的方芳在上半年赴滬返工前,網購了大量的防疫產品,其中消殺產品占了大半,從洗手液、內衣消毒液、衣物家居消毒液再到酒精棉片,統統買了一遍。
廣東省深圳市的趙英在向媒體介紹今年疫情最嚴重時期,自己購買消毒殺菌產品時的情況時坦言,那時“不是挑牌子的時候”。趙英曾輾轉了多個電商平臺,其中不少平臺是定點發售,一眨眼就會銷售一空,“任何可以消毒的產品都值得看一看,看到有貨就趕緊先拍下。”
問及消費者如何選購消殺用品的依據,廣東省佛山市的李珉在疫情期間線上買了84消毒液,線下買了殺菌洗手液、滴露消毒液和酒精,她告訴采訪的媒體,酒精讓蛋白質變性這一點是常識,會用滴露酒精棉片擦拭手機,滴露也是常備品,平日就會用來洗衣拖地擦桌,洗手液最近也只買含酒精的,“防疫期間多做了許多功課,看了科普性文章后了解到含氯的成分對病毒有效,選購時也會看成分表。”
部分消毒液確實對冠狀病毒有滅活效果
如何選購居家消殺產品,丁香醫生2月3日發表了《84消毒液能殺死新型病毒嗎?消毒難題一次說清!》。文章推薦了70%—75% 濃度的酒精棉片或酒精,還建議消費者在家稀釋含氯消毒劑比如84 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騰片,進行噴灑消毒殺菌。
在上半年醫用酒精缺貨的特殊階段,文章曾提供了一個應急辦法:75%以上濃度的白酒也可以用作物體表面的消毒,但效果沒有醫用酒精好,且不可長期使用。
而對于消殺產品是否有效的爭論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文章中丁香醫生表示“UTD 資料顯示:已表明醫院以及家庭中常用的一些抗菌/消毒溶液對冠狀病毒無效,包括氯二甲酚、苯扎氯銨以及西曲溴銨/氯己定等。”
隨后,滴露發布聲明稱,文章所指的文獻發表于1998年,距今已過去22年。其內容中所使用試驗方法為借鑒殺菌劑的評價方法,已不屬于目前國際公認的病毒滅活測試方法。
滴露稱,根據更新及更被廣泛接受的病毒滅活測試方法,如EPA Virucidal ASTM E1052,EN4476等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結果表明,滴露消毒液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MERS-CoV )、人冠狀病毒(HCoV-OC43)、人冠狀病毒(HCoV-229E)等冠狀病毒均有滅活作用。
而在疫情嚴重的2月份,市面上沒有任何消毒產品生產商或第三方測試機構獲得該病毒毒株,因此無法進行實際測試。但是,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診療方案”)“一、病原學特點”的規定,肯定了“對冠狀病毒的理解,來自對 SARS-CoV 和 MERS-CoV 的研究”。
“其實我也分不清消毒和殺菌有什么區別,多買些消毒產品也是圖個心理安慰。”方芳告訴記者,84消毒水味道太刺鼻,酒精也無法大面積使用,選到合適有效的消殺產品很難。
殺菌和消毒有很大區別
那么消費者應該如何選購?消費者要明確殺菌和消毒有很大區別,“殺菌”不等于“消毒”。相關專家曾表示市面上很多產品都宣稱“可以殺滅99.9%的細菌”,事實上,細菌跟病毒是不同的。平常的時候,消費者可以利用普通消毒液來殺滅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但這對病毒不一定有效。
因此,在做好長期應對疫情的情況下,和除菌抑菌類產品相比,現階段要相應購買消毒類產品。居家消毒適合使用酒精棉片或者75%濃度的酒精,但酒精不適合大面積噴灑,只適合擦拭,且要避開靜電和腈綸。
此外,在家用洗手液流動水沖洗,在外可用免洗洗手液消毒,但不建議長期用75%酒精進行手消毒;而對于小物體表面的消毒,例如手機、鑰匙、通行證、身份證等,可噴灑酒精后擦干或者用酒精濕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