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專家提出,對于普通人來說,“抗疫”的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勤洗手,而且最好是用肥皂洗手。平凡無奇的肥皂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真是出乎人們的意料。回溯歷史,從皂莢、澡豆、香胰子到洋堿,小小的肥皂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相傳,肥皂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埃及人最先發明的,他們無意間發現油脂滴落在熱的草木灰上可以達到去污的作用。意大利的考古學家在清理龐貝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制作肥皂的作坊,這表明公元2世紀羅馬人就已經開始使用肥皂。16世紀,歐洲人開始使用植物油和草木灰制作肥皂,但這種肥皂產量不高,只有一些貴族才能使用,1791年法國化學家尼古拉·勒布蘭發明了工業純堿的制備工藝,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制堿的古老方法,1823年法國化學家尤金·契伏爾發現了油脂與堿液反應后會生成硬脂酸鈉,這便是如今肥皂的主要成分。1892年,美國化學家漢密頓·卡斯特納發明了以電氣分解食鹽生產工業燒堿的方法,使肥皂的制作工藝進一步簡化,價格也越來越低廉,肥皂走進了千家萬戶。
18世紀末,外國的肥皂開始傳入中國,人們稱外來的肥皂為“洋堿”。其實,在“洋堿”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也有自己的洗滌用品,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數皂角。傳說在秦漢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皂角作為洗滌用品。皂角又稱皂莢,是皂莢樹的果實,它的樣子很像大扁豆,人們正是利用這些“大扁豆”來進行洗滌。洗滌的方法是將皂角打碎取其子后泡入水中,利用其泡過的水清洗物品。
宋人莊季裕的《雞肋篇》中記載:浙中一帶沒有皂莢,生活在那里人使用一種名為“肥珠子”的東西代替皂莢來洗滌物品。什么是“肥珠子”呢?肥珠子是無患子樹的果實,其形圓潤很像一顆顆圓滾滾的珠子,因此而得名。經現代研究表明,肥珠子的果皮內含有皂素,因此它可以代替皂角起到去污作用,因此人們又稱肥珠子為“肥皂子”或“肥皂果”。
在南宋的臨安(今杭州)街市上,人們售賣一種用天然皂莢粉制成的橘子大小的肥皂球,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這種肥皂球稱為“肥皂團”。如果在制作肥皂團時加入各種香料,那這種帶香味的肥皂團身價就會立刻大漲,成為高檔的洗滌用品專門用于洗臉或洗澡。明人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一條制造香皂的方法:“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一幅晚明人繪制的《南都繁會圖卷》,該畫卷中繪有“畫脂杭粉名香宮皂”的幌子,說明當時香皂已成為商品出售了。
明末清初時,江蘇六合所產的香皂團曾名聞一時。能夠使用這種高檔香皂的人非貴即富,因此在許多描寫官宦之家奢靡生活的文學作品中常能看到對香皂的描寫。如《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寫道:“紫鵑遞過香肥皂去,寶玉道:‘不用了,這盆里就不少了。’”第五十八回中寫道芳官和她干娘因洗頭事爭吵,襲人“取了一瓶花露油并些雞卵、香皂、頭繩之類,叫了一個婆子來,送給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己洗,不要吵鬧了”。《金瓶梅》中也寫道西門慶洗臉時使用“茉莉花香皂”。
除了皂莢、肥皂團外,作為洗滌用品的還有澡豆及胰子等。澡豆始見于西晉,是用豬胰研磨成糊狀,加入豆粉、香料、藥物粉末等混合制成的小丸子或粉末狀的物品。澡豆的制作成本較高,一般都是貴族使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語新說》中就講述了一個以澡豆為飯的小故事:東晉大臣王敦在剛娶晉武帝之女舞陽公主為妻時,有一次從廁所出來,兩旁的侍女們手捧盛水的金澡盤和一碗盛在琉璃碗里的澡豆等著伺候他洗手,可能是他之前并未見過澡豆,所以他以為澡豆是干飯,便將澡豆倒在水里吃掉,惹得一旁的侍女們“莫不掩口而笑”。后來“澡豆為飯”也成為了形容一個人沒有見過世面的成語。唐初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還記載了15種澡豆的配方。在《紅樓夢》中也出現過對澡豆的描寫,不過此時的澡豆是以粉面狀出現的,第三十八回重陽節賈府女眷賞花吃螃蟹一章中,鳳姐“命小丫頭們去取菊花葉兒、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來,預備洗手”。
胰子是澡豆的“升級版”,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中就已經講到豬胰子可以去垢。動物的胰腺含有多種消化酶,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質以及淀粉,因而有去垢作用。胰子是用豬胰與砂糖磨成漿后,加入代替豆粉的天然結晶堿及豬脂和香料制作而成的球形或固體,這種胰子的化學成分與現代的肥皂相近,受到了大眾的喜愛。清末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中,長姐為了洗去手上的油煙味就使用了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今天不少北方人仍管肥皂叫作“胰子”或“豬胰子”,香皂則稱為“香胰子”。清末時期,北京有胰子店七十多家,胰子的香型也非常豐富,即有前文所說的桂花胰子、玫瑰胰子外,還有檀香胰子、茉莉花胰子等,自西方引進的肥皂工業興起后,胰子才逐漸被取代了。20世紀50年代,北京前門外珠寶市路西還保留有“合香樓”和“花漢沖”等老胰子店,據文獻記載,合香樓開設于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而花漢沖在清初已有店面,可謂是真正的“老北京”胰子店。